fbpx

Francis Bacon: Human Presence

一個華裔美國男子跟著另一位白人男子站在畫作的面前,輕聲細語的講著話,他們的視線直射著畫作中男子的胯下,細細小語漸漸變大成為笑聲,華人靠近畫作,用手沿著胯下的弧度講道「這個弧度應該很堅挺!」白人持續笑著,並且附和「這是整幅畫最賞心悅目的地方!」華人站回白人旁持續咬耳朵,兩人看著那弧度持續討論著什麼,而他們不知道的是:在他們身旁有個非裔英國女子,她眼睛來回觀察著兩位男子與畫作,將視線鎖定在三位男子胯下的弧度!

Francis Bacon 於1909年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,家庭富裕但充滿壓力。他的父親是前軍官,對藝術毫無興趣且對兒子的同性戀取向感到不滿,培根因此自小便感到被疏遠。他在倫敦、柏林和巴黎之間漂泊,受戰間期現代藝術影響,開始接觸立體派、表現主義和Picasso的作品。雖然他在1930年代便嘗試創作,但未接受過正式藝術教育,早期作品多數被他自己銷毀,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風格尚未成型。在這一時期,培根大部分時間依靠設計和裝飾工作謀生,但也試圖以畫作表達他對人性脆弱的關注和對身體變形的迷戀。

Bacon 的藝術生涯在1944年迎來重大轉折,他的《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》首次公開展示,受到強烈關注,標誌了他在藝術圈的崛起。該作品描繪了被扭曲的生物形象,暗喻受難者的痛苦,令人聯想到基督受難的十字架場景。二戰後的社會氛圍充滿了對暴力的反思,這幅畫不僅表達了他對人類殘酷本質的思考,也反映了他個人內心的壓抑與不安。接下來的10多年中,Bacon 逐步將他特有的暴力美學推向成熟,創作了大量著名的“Screaming Pope”作品,特別是受委拉斯開茲的《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》啟發的系列,將教皇形象扭曲變形,表達出一種深層次的焦慮與無力感。

1960年代,Bacon 遇見了他的伴侶 George Dyer,這段情感關係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。Dyer是一位酒鬼,情緒不穩定,這種動盪關係在 Bacon 的作品中表露無遺,他頻繁將 Dyer 作為畫中主角,將愛與痛苦糅合於畫面中。1971年,Dyer 在 Bacon 即將於巴黎大皇宮舉行的大型回顧展前夕自殺,這場悲劇給 Bacon 的內心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。在 Dyer 去世後,Bacon 開始大量創作描繪伴侶形象的作品,著名的《Portrait of George Dyer in a Mirror》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,畫中人物的扭曲與鏡中映射的形象如同 Dyer 心靈中的痛苦。這一時期,Bacon 以色彩暗淡、激烈變形的畫風深入探討了死亡、悲痛和自我毀滅。

在 Dyer 去世後,Bacon 的晚期作品變得更加內省。失去伴侶後的他,逐步轉向探索人類的孤獨本質和生命的脆弱。他在這一時期大量創作了三聯畫,並且作品主題愈加集中於死亡、暴力和身體的衰敗。他的自畫像創作進一步探討了自我身份的消失與自我破壞,這些作品中臉孔的扭曲和身體的碎片化如同他自己的人生寫照。直到1992年他去世,Bacon 的作品始終充滿了對人類痛苦、失控和死亡的深刻反思。他不僅成為了戰後英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,也為現代藝術界留下了一筆充滿暴力美學的遺產。

2024